
2025年10月9日千汇网,特朗普在白宫与芬兰总统斯图布会谈时,突然提出了一个震撼性提议:将西班牙“踢出”北约!同时,他还敦促欧洲领导人对西班牙施加压力,“打电话问问他们为什么总是拖后腿”。

这一爆炸性新闻的背后,是美国与其盟国关于军费方面的巨大分歧。
在此之前,美国政府已于2025年10月1日因缺钱而关门。
为什么美国这么缺钱?特朗普从一个商人的视角,总觉得美国在承担了太多义务,被盟友占了太多便宜,使其入不敷出,特别是在军事防务方面。因此第二任任期开启后,他反复提出让盟友分担军费的要求。
例如,他 要求北约盟国将 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从2%大幅提升至5%, 要求 日韩除了将军费提升至GDP 5% 之外,还要求 韩 国将承担的驻韩美军费用,从约8.8亿美元飙升400%至50亿美元;要求日本将驻日美军费用,从约20亿美元提高到80亿美元。更有报道称,其正考虑一项名为“费用增加50%”的计划,即要求盟国不仅负担美军全部驻扎费用,还需额外支付50%的“奖金”,这可能导致德日韩等国的实际支出增至现有的5-6倍。
特朗普还将贸易逆差与安全同盟挂钩,以此对盟友进行双重施压。
例如,他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,对日韩等国的输美商品加征25%的关税,并威胁若遭报复将进一步提高税率。他甚至曾向日本和韩国分别提出高达5500亿美元和3500亿美元的“预付款” 要求,其金额之巨,甚至与韩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,这简直就是将日韩当做美国的“提款机”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导致日韩政坛非常动荡,上一个背锅侠石破茂黯然下台,新的傀儡高市早苗又因为太右不可控,又被排除出局。
这不仅暴露出日韩的殖民地本质,甚至还是殖民地中待遇垫底的那种。一位韩国国防部官员私下抱怨:“我们买美国武器,付美军基地钱,现在还要额外付‘保护费’,这成了三重负担。”韩国和平统一研究所所长朴基学说,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连美军的洗涤、卫生、洗澡费用都承担,我们国家也是第一次。KBS披露,驻韩美军用电非常便宜,电费单价甚至低于韩军和企业用电。驻韩美军人均用电量达到2.4万千瓦时,是韩军人均用电量的近10倍。
特朗普旨在通过施压盟友增加投入,来减轻美国的财政负担,并将节省的资源用于国内议程或更优先的战略方向。有分析指出,美国希望从欧洲防务中抽身,以便将战略资源集中用于印太地区应对中国。
面对美国的压力,日韩基本屈从了,但西班牙则公开拒绝5%的军费目标,因此特朗普才提出“将西班牙踢出北约”,以杀鸡儆猴。
特朗普可能历史学得不怎么样,不知道这么做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。下面我们通过复习美国自己的历史,就会理解特朗普这么做,到底意味着什么?
01
代价昂贵的胜利
尽管英国看上去是七年战争(1756-1763年)中最大的赢家,但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。
为了筹措战争经费,英国政府发行了大量国债,让伦敦金融家门赚得盆满钵满。这些战时国债的利率普遍偏高,例如1759年发行的“胜利债券”,年利率在3.5%-4%之间,显著高于和平时期的2%左右。战争期间英国的支出达到8200万英镑,战争结束时,英国国债余额升至1.3亿英镑。
1763年,英国的财政收入约为920万英镑,同期的国债利息支出,就高达470万英镑。战争结束后,为了保卫在北美的胜利果实,英国在北美部署了约1万名士兵,仅这一项的年度维持费用,就达到40万英镑。
为了维持英国对外争霸的庞大军费,英国本土税率沉重,已经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之一。
北美殖民地虽然也叫殖民地,但是与其他奴役原住民的殖民地不同,原住民基本被突突干净了,上面住的都是英国人的后裔。除了国土隔着海洋,本质上就是英国的地盘。
由于历史原因,北美殖民地一直是放任自流地发展,北美居民的税负,约为英国本土居民的 1/25 到 1/50,聊胜于无。
这跟古罗马帝国,行省负担高额税负,罗马本土居民发福利的情况正好相反,北美殖民地上,可以说是生活着大英帝国最幸福的一帮人(奴隶不算人,排除在外)。
英国老爷们的想法是,北美人民加点税,也不用加太多,至少把英国在美驻军的军费给出了,这很合理吧?
比起特朗普要求盟友分担军费的要求,我觉得这简直太合理了。
钱从哪里来呢?由于北美都是英国的殖民地,这事很简单,加点税不就解决了?
1764年4月千汇网,英国首相乔治·格伦维尔于正式向下议院提交了《糖税法》草案,以实现对北美小小地加税。
本以为只是小事一桩,没想到一下子捅了马蜂窝。

乔治·格伦维尔
02
加税与抗税的博弈
新法案是对1733年的《糖蜜法》的修正。原法案规定,外产糖蜜税为每加仑6便士。按理说,这个税负并不高。
但是俗话说得好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在遍地刁民的北美,商人们通过从法属西印度群岛大规模走私,几乎逃避全部税收。新英格兰地区年走私糖蜜达300万加仑,而1762年合法申报量仅25万加仑。
殖民地海关年税收仅1800英镑,可怜到甚至支付不起海关职员的薪水。
为了降低征税阻力,新法将原来的每加仑6便士,下调到每加仑3便士。
与此同时,法案通过扩大征税范围的方式扩大税基,将诸如咖啡、茶叶、靛蓝染料、葡萄酒、纺织品等多种进口商品,首次纳入征税体系。此外,法案还创新性地设立了一项新的税种,即对从殖民地出口的精炼糖,征收每英担(约相当于50.8公斤)5先令的出口税。
英国老爷们认为收不上税,主要是因为执法力度不够。
在执法层面,为了更有效地打击长期存在的走私活动,新法案要求,前往殖民地的商船,必须提交货物价值的保证金;法案还明确授权英国海军,对涉嫌走私的商船进行登船搜查。
更重要的是,法案设立了新的海事法庭,专门审理走私案件,这类法庭不采用陪审团制度,被认为将更有利于英国政府有效起诉和定罪走私者。
北美商人也不会坐以待毙,他们通过游说团体积极活动,英国议员威廉·贝克福德,针对该法案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:“此法案将摧毁我们(指英国商人)与法属西印度群岛的贸易往来,每年的损失将超过15万英镑。”
为了缓和部分反对声音,英国议会对法案的一些具体条款进行了修改。例如,原草案中,计划对进口葡萄酒征收每吨7英镑的高额关税,被削减为每吨3英镑,此举旨在安抚,那些与西班牙葡萄酒贸易有密切关系的利益集团。
然而,法案的实际效果远未达到预期,该法案在生效的第一年,仅产生了约3万英镑的新增税收,这个数字大大低于英国财政部最初预测的10万英镑。
受法案影响,罗德岛糖蜜进口量从1763年的110万加仑,暴跌至1764年的25万加仑,造成当地50家朗姆酒厂倒闭。殖民地南方的农业生产也受冲击。奴隶种植园依赖朗姆酒安抚奴隶,来维持奴隶的劳动强度,由于朗姆酒产量下降,导致马里兰每磅烟草的生产成本,从1.2便士增至1.38便士,1764年烟草行业净亏损达47万英镑。
年底一算账,税没收上来多少,反而损失挺大。英国老爷们被北美刁民的抗税花招给激怒了。
1765年3月,英国议会又通过了《印花税法案》。该法案规定,北美殖民地的几乎所有印刷品,包括报纸、法律文件、执照、甚至纸牌,都必须贴上从英国购买的印花税票方可生效。这是在英国本土早就开始征收的税种,印刷工人和出版商出身的富兰克林,为了筹集军费,几年前也曾提出在北美征收印花税的建议。
该法案的覆盖范围极为广泛,法律文件如律师执业证书与财产契约,征收最高10英镑税款;商业票据如提货单与保险单,征收2先令至4先令税款;报刊出版物每页征收1便士至3便士税款;纸牌与骰子征收1先令至10先令税款。学士与硕士学位证书,征收2英镑税款。哈佛学院毕业生证书原成本不足5先令,加税后总成本暴涨8倍。导致当年82名毕业生中,仅有3人缴税领证。
从1765年夏季起,北美殖民地的反抗行动急剧升级,表现为大规模抵制英国商品、公开抗议和暴力事件。弗吉尼亚议会以22票对17票的表决,宣布“唯本殖民地议会有权向本地居民征税,任何反对者皆为本州之敌”。
8月15日,波士顿“自由之子”组织,焚毁了副总督托马斯·哈钦森的豪宅。
1765年9月,马里兰殖民地的丹尼尔·杜拉尼,出版了小册子《考虑在英属殖民地征税的合宜性》直接回击《印花税法案》,杜拉尼援引《大宪章》第12条和英国先例(如1628年《权利请愿书》),任何税收必须由代表征税者的机构批准;否则千汇网,法案是“赤裸裸的暴政”。
这本小册子发行量超过1万册,迅速在殖民地传播,并被多个地方议会引用为抗税依据。
10月7日至25日,马萨诸塞、纽约等9个殖民地的27名代表,在纽约召开“印花税大会”,会上通过《权利与不满宣言》,声明“非经人民自身或其代表同意,不得课税。
《印花税法案》法案实施后,北美殖民地发起全面抵制英货的运动,导致英国对北美出口额,从1764年的225万英镑降至1765年的194万英镑,其中,纺织品与金属制品贸易量下降幅度最大。
伯明翰的制铁业受到严重影响,从1765年11月至1766年1月期间,伯明翰的制铁行业一共裁员约1500名工人。伦敦、布里斯托尔及利物浦等港口商人向议会提交了200多份请愿书,声称库存积压货值损失逾40万英镑。
殖民地的暴力反抗,使英国的征税体系完全瘫痪,英国在北美13个殖民地共派驻的200名皇家税吏中,已有173人因死亡威胁被迫辞职,剩余27人无法执行公务,实际征收的税款,仅有可怜的2896英镑。
03
富兰克林的行动
北美的抗税运动风起云涌之时,本杰明·富兰克林正作为宾夕法尼亚等殖民地的代表驻在伦敦,没事就泡泡伦敦的咖啡馆,抽空就跑到伯明翰参与月光社的活动,讨论他感兴趣的科学和哲学问题,日子过得优哉游哉。
富兰克林由于身处伦敦,又曾经提出过印花税的建议,北美在抗税的同时,也开始流传一种谣言:英国之所以推出印花税,不会是富兰克林这个老登出的坏主意吧?他的儿子威廉·富兰克林,当时已被任命为新泽西州州长,于是面临巨大的舆论反弹,他在费城的妻子德博拉甚至收到死亡威胁,不得不在家中备枪自卫。
这个消息传到了富兰克林的耳中,他最初并并没有认为这是个大问题,不就是税务纠纷嘛。他在写给宾夕法尼亚的朋友的信中建议,让他们尝试获得印花税代理权,以缓和英国当局与北美人民局势。
随着通信的增多,他逐渐认识到殖民地的实际情况,开始积极斡旋,推动印花税法案的废除。
富兰克林利用自己身在伦敦的有利条件,在咖啡馆里撰写时评文章,并发表在报纸上,向英国公众和政府官员阐述,殖民地的实际情况和观点,为废除法案营造舆论氛围。与此同时,他利用共济会的人脉,走访游说英国议员,为推动法案废除积极奔走。
1766年2月13日,富兰克林在英国下议院就废除《印花税法案》发表了长达四小时的著名证词。阐明了殖民地的立场,强调美国人视自己为英国公民,渴望得到尊重,并警告废除法案将有利于英国的商业利益。
他首先强调,强调北美殖民地人民作为英国臣民,享有未经其同意不得被课税的传统权利。他们反对的是内部税,而非议会规管贸易的外部税。
其次,他大打历史感情牌, 指出在七年战争期间,各殖民地已自主征收税款,并超出自身能力为英国筹集军费,体现了对大英帝国的忠诚。
富兰克林强调征税导致的严重后果。他 直言不讳地表示,任何军事力量都无法迫使殖民地人民使用印花。试图强制执行非但无效,反而会制造叛乱。 法案将导致英国丧失殖民地的尊重与友谊,进而危及双边贸易。至于对英国纺织业的依赖,他断言,殖民地有能力在旧衣穿破前实现服装自给,以此表明经济抵制的决心。
在提问环节,他机智而有力地回答了174个问题。英国哲学家埃德蒙·伯克曾形容这场答辩如同“一位大师在回答一群学生的提问”
富兰克林的证词,为英国议会提供了废除《印花税法案》的“台阶”,1766年3月18日,以276票对168票表决废除法案。
消息传到北美,民众欢欣鼓舞,将富兰克林视为英雄,原先的谣言不攻自破。
04
点燃国家分裂的引线
在废除《印花税法案》同一天,英国议会还通过《公告令》,宣称议会有权“在一切事务上”为殖民地制定法律。
富兰克林当时低估了这一法案的威胁,认为只要不强制执行就无大碍。
《印花税法案》废除后,英国国债仍高达1.37亿英镑,北美驻军军费也稍微裁减了一些,但仍然高达每年38万英镑。
财政危机总要解决,否则政府就得关门。
英国财政大臣查尔斯·汤森因此提出替代性征税方案。他在1767年1月议会辩论中,引用富兰克林原话辩称:
“殖民地仅反对内部直接税,但可以接受外部关税”。
那我们还是在关税上想想办法?
从此时开始,茶叶关税,越来越成为英国和北美殖民地矛盾的焦点。

查尔斯·汤森
1767年6月,英国议会基于《公告令》的精神,通过了《贸易与赋税法》,通常被称为《汤森法案》,不再对北美征收直接税,转而针对输入殖民地的玻璃、铅、纸张、茶叶等商品征收进口关税,例如玻璃每百磅(45.36公斤)征税10先令,铅每百磅征税7先令,单张大页纸每令(480张)征税6便士,茶叶每磅征税3便士。
法案同时规定,每年4万英镑的预期税收中,1.6万英镑将用于支付殖民地总督与法官薪资,使官员摆脱殖民地议会的控制。此前纽约议会曾于1766年停发薪资176天,导致行政瘫痪。
特朗普为啥那么喜欢征收关税,也是有历史原因的。
以美国人的教育水平,只要不是直接征收在他们头上的税,就可以认为不存在。
关税嘛,难道不是进口商支付的吗?跟我们美国人有啥关系?
但问题是,当时反抗英国关税的主力,可不是美国平民,而是以北美共济会成员为主力的社会精英。比如波士顿的大商人约翰·汉考克,就是大茶叶商人,合法和走私生意都干,横跨黑白两道,官商一体,手眼通天那种。

如果说,印花税还是全民一起负担的税种,关税可就是专门针对这些进口商,损害的都是豪商们的银子啊!
与其这样,还不如直接把北美殖民地盘下来,商人和奴隶主自己组织政府,想怎么挣钱都随我心意!
共济会,原本是资产阶级精英联合在一起,共图大事的“资产阶级国际”。
英国本土的资产阶级与北美的资产阶级,产生了尖锐的利益矛盾,也就意味着北美的共济会与英国共济会产生了分裂。
于是,和平抗税游行逐渐演变为武装抗税暴动,分摊军费的初心,最终点燃了国家分裂的引线!
(未完待续)
《一片树叶的传奇之旅》系列
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